中國人性知識的尷尬
www.39.net 2009-3-23 39健康網社區
“媽媽,我們終於知道女生為什麼要用衛生巾了,因為她們有'月經'。”一個六年級小學生興致勃勃地向母親報告他和男同學共同“探討研究”的結果;“別以為我們什麼都不懂,我們班上同學幾乎都看過'毛片'。”一位高中生用不屑的口氣對企圖“教導”他的父親說;“壓抑性慾,難道不是對美好愛情的摧殘嗎?”這是一個大學生對老師提出的質疑。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和老師,正面臨著不知如何對子女、學生進行性教育的尷尬。喊了多年的學校性教育,至今似乎仍然“猶抱琵琶半遮面”,無論內容、方法和覆蓋程度,都遠遠不能適應青少年的需要。

因此,當記者在甘肅敦煌發現一些金發碧眼的老外正在中國開講性教育時,頗感意外。而他們將人格教育與性知識傳播同時進行,重在培養青少年人格力量以抵禦性病、愛滋病的理論模式。

事實上,這是美國國際教育基金會在中國的第70次性教育演講研討會,對像是來自全國70多家媒體負責家庭、健康、心理等欄目的編輯記者。從1994年以來,這樣的演講研討會已經在中國20多個省市巡迴進行,聽眾人數達10000餘人,其中大多為教育界、婦女界、公共衛生部門及與防止青少年犯罪有關的人士。把西方的教訓告訴中國

外國人為什麼要到中國大陸來講性教育?美國國際教育基金會中國地區主管徐惠珍女士介紹說,美國國際教育基金會成立於1990年,由韓裔美國人文鮮明博士夫婦創立,是一個國際性的非營利機構,總部設在紐約,在許多國家都有自己的代表機構,工作人員也來自多個國家。國際教育基金會的宗旨,是在道德教育領域裡提倡涵蓋家庭、學校與社會各個方面的綜合性教育方法。徐女士說:“可以說,國際教育基金會是搞價值觀教育的。對於日益開放的中國,我們很感興趣。今年,基金會為中國開展性教育,投入了200萬美元,今後還會加大在此的精力與物質的投入。”

“想把西方社會的教訓告訴中國人”,這是國際教育基金會進入中國的一個理由。基金會副總裁、來自愛爾蘭的傑克·考利先生說:“現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在文化上、價值觀上,都深受西方國家的影響,如'性解放'的思想。根據我們在西方的生活體驗,這並不是一個正確的方向。至今我還對中學時代的一件事記憶猶新:一個同學向我伸出手,他的手掌上是一塊毒品,他讓我嘗試一下。當時我使勁壓抑著年輕人的好奇和衝動,沒有接受。今天,那位同學已因吸毒而過早逝去。正是這個原因,我加入到國際教育基金會的行列中。中國過去在經濟、文化上比較保守,現在正走向開放,和西方30年前的情形差不多,所以我們想把西方社會的教訓告訴中國,希望中國不要在突破封閉保守和對人性的壓抑時走得太偏,把好的倫理道德都丟棄了。”

 性教育為何受歡迎

那麼,美國人的性教育是否受到中國人的認可與歡迎呢?

徐女士承認,並不是所有聽過演講的中國人都接受他們的觀點。她說,有些人認為我們“比中國人還中國”,這部分人大多數是接受我們的觀點的,年齡在三四十歲以上,以教育者和各部門、各組織的管理者為主。對於我們提出的從人格獨立、成熟的角度出發,提倡青少年應保持婚前性貞操,成年人應在婚姻中忠實於配偶等等觀點,他們都表示贊同。

這些聽眾認為,社會上多元價值觀並存的現實,使得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被一些錯誤的文化信息誤導,如那句“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於曾經擁有”的歌詞,就唱得人心裡亂哄哄的,讓人生出何必控制自己的念頭。

還有一些聽過國際教育基金會性教育演講的人則認為,在今天開放的社會背景下,這些“保守”的觀點實在讓人難以接受,當然更難以做到。前不久,國際教育基金會在協和醫科大學為200多名大學生做演講,當演講者以電影《廊橋遺夢》為例,提出人應該對自己的婚姻負責時,不僅當場有大學生提出不同看法:“情感是高於一切的,當一個人對婚姻產生懷疑時,怎麼能讓她堅持下去呢?而且,一位老知識分子也堅持認為:“婚外情是可以原諒的錯。 ”

在敦煌的演講會上,一位來自北京的男記者說:“我都聽了三遍這個課了,說實在的,我不喜歡這些照本宣科的講課。”東北某大醫院婦產科主任、一位30歲的留美博士說:“他們了解中國的國情嗎?中國人連性知識都沒普及,何談人格教育?”

對於這些反應,國際教育基金會聯絡部主任黃明珠女士說:“我們工作的更大含義在於進行一種有益的文化交流,而不是取代對方國家的公眾素質教育。中西文化各有各的問題,我們應該共同努力改進,因為合理的新價值觀,應該產生於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互補過程中。”

 中國“性學”如何學

性健康教育90年代以前在中國一直是空白。

1993年,首都師範大學面向全校師生開設了“性健康教育”的選修課程,原計劃招收60人,誰知竟有200多人報名,授課中間兩次調換教室,前台都擠滿了自帶坐椅的熱心聽眾。

老師們強烈地感到:在急劇變動的青春後期,大學生們性的情感、思維和意識變得異常強烈。但是長期以來,傳統社會觀念鋪設的性雷區使他們對於這類問題無知、誤解、諱莫如深,極易受到消極文化渠道如地攤黃色文學的毒害。這種性生理髮育與性心理髮育的衝突,性生理需求與性社會意識和規範之間的衝突,會導致他們心中無法排解的困惑、鬱悶和痛苦,影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當他們踏入社會,成為新一代教育者,卻無法勝任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中學生心理諮詢和衛生保健工作。

於是,1995年首師大正式設立“性健康教育”副修專業,這使首師大成為全國第一家開設“性健康教育”課程的大學。專業學制兩年半,共450學時,主要面向二、三年級學生,共開設12門課程。主要課程有:性生物學、性生理學、性心理學、性倫理學、性社會學、性教育學、性法學、青少年常見疾病及預防等。

在課堂講授、圖片展示、放映幻燈和錄像等多種教學方式的幫助下,老師們以朋友的身份,和同學們展開面對面心貼心的平等交流,從具體的性知識性概念拓展開去,縱論性別角色、愛情、婚姻、家庭的責任和義務,啟發引導學生在學習科學性知識,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去探尋生命的本質和意義,找准自己在社會人際關係中的位置。在這樣一個課堂上,大學生們找到了開啟“神秘”自我的金鑰匙,也成為更受社會歡迎的人才。

 讓中國人懂“性”

當外國人的性健康教育課都開到中國的時候,中國人剛剛起步。

我們不得不承認自己在性健康教育上的落後。然而即使認識到了落後,我們依然沒有太多的改變。在正常的教育渠道中,依然很難見到性健康教育的身影,它羞羞答答,躲在人後。與此相反在某些雜誌裡甚至地攤書刊中充斥著性問題的內容,而那往往不是支離破碎的只言片語,就是露骨的黃色文學。中國的性教育本末倒置了!

中國人面臨尷尬的境地,一方面視性為“虎”,不敢輕言,而另一方面卻四處彌散著不健康的性問題。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中國人對“性”的理解歪曲了、混亂了。

在多元文化的今天,人們需要正確的引導,才不致於迷途。究竟是正面應對它,還是半遮半掩地維持現狀,答案十分清楚地擺在面前。那就是,讓國人都真正懂得“性”,不僅是性生理的範疇,亦包含性人生、性人格和性道德的內容。

 小資料

本世紀初,德國醫學家布洛克用人類學方法對性障礙進行研究,首次使用了“性學”一詞。社會科學方法的介入,標誌著人類對性現象和性疾患的認識開始超出醫學範圍,逐步形成為多學科協同研究的一門現代新學科。性學,現已囊括性領域。使性學對20世紀文化和社會發生衝擊性影響的人,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和英國人靄理斯。

克拉夫特·埃賓於1886年出版的《性心理病》一書被國際上普遍認為是現代性學奠基之作。

美國學者金賽在調查17000人後,於1948年和1953年出版的《人類男性性行為》《人類女性性行為》兩部調查報告,被譽為現代性學的第一座里程碑。

美國學者馬斯特斯和約翰遜於1966年發表的《人類性反應》和1970年出版的《人類性功能障礙》標誌著性學研究的第二個里程碑。

在當代教育中,性學已越來越被重視。 1974年,美國114所醫學院中就有110所開始講授性知識的課程。現可授碩士、博士學位的學校已很常見。 1969年,加拿大魁北克大學就已設立“性教育工作者”專業。

(實習編輯:李欣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caixu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