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戀——應該丟棄的暴力語言
www.39.net 2009-3-23 39健康網社區
北京一中學老師在“反思教育習慣,深化尊重教育”研討會上提出了她的新型教育理念:讓有早戀傾向的中學生坐同桌。過去的三年中,在她的安排下,三對有早戀傾向的學生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高中生涯。這位老師的創新教育,值得稱道。

從另一角度講,既然能相安無事,就不應斷言他們是早戀,或早戀傾向。許多成年人的做法,和這位老師差遠了,不僅斷言早戀,還輕易的譴責、懲罰他們。這只能招致學生們逆反和抵制,以至不斷重演的自殺悲劇。筆者認為,這種置學生人格和權利於不顧的斷言“早戀”,應屬針對孩子們的暴力語言。

據蘭州晨報報導,蘭州市某中學兩個異性學生。在自習室出於感激的一抱,被王老師發現了,不僅讓寫了“經過”,停止了第二天的英語考試,還被勒令轉學。多虧記者的介入,才轉為以教育為主。而記者問道這些動作究竟有多麼“過分”時,校學生處揚主任用了“沒法說”這樣的詞。一句“沒法說”,比早戀更暴力的語言指向兩個16歲少年,他們的一生也許因此改變,變得“沒法說”了。

一位姓謝的網友說:同樣的事曾發生在她的身上,她的前程差點兒就毀在像這樣的老師手裡。現在她作為一名青年援助協會的志願者,真的很痛心看到年輕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如果真的是他們錯了,會有法律來製裁他們,但是作為一個老師,第一,在其監護人不在場的情況下,命令其寫下了所謂的事實交待材料,這就是對人權的褻瀆。第二,你以及學校的楊主任也沒有權力剝奪學生的考試。

現在的孩子們進入中學,開始對異性接近、嚮往和眷戀。他們也不像八十年代前出生的學生,用嫌惡遮蓋異性間的欣賞。許多成年人,卻受“男女性愛為醜事”這一封建思想影響,對青少年的朦朧感情,斷言早戀,並和“道德敗壞”、“作風下流”相聯繫,進行嘲諷,給予他們紀律處分直至開除,使無數的青少年陷入了苦悶、憂慮之中。假如用“來往過密”、“過於接近”、“互有好感”來代替“早戀”,則給成年人和學生之間留有更多的平等氣氛和較大的尊重空間。

中國政法大學著名法學家江平、北京大學副校長吳志攀、清華大學教授王寶樹等數十名學者直接上書教育部長周濟:“建國五十年來,全國各類學校對學生戀愛和'性'問題的處理一直採取過於極端甚至有悖於法律的做法,一些風華正茂前途無量的青年學生成為犧牲品。”新近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已經取消了“品性惡劣、道德敗壞”之類字句,並強調要用規範的法律用語取代道德評價來對大學生進行管理。體現了我國未成年教育的“與時俱進”,“早戀”這一暴力語言也應該“與時俱進”地丟棄了。

如果成年人把男女學生的來往,看作青春期的反映,解釋為學生的長大、成熟,家長和老師們可有意識地增加男女青少年之間正常的交往活動,讓他們在健康的活動中建立正常的同學和朋友情誼,這樣可以淡化彼此對異性的好奇心,使其能更穩妥地把握自己的情感。還可以讓孩子將交往對象帶到家裡看看,家長親自告訴他們注意什麼,應當負對方什麼責任和義務。生理衛生課全面講授性心理,性生理,性安全,就可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預防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北京大學心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極盛,講了一個學生自我測試的辦法:異性的身影是不是“不招則來,揮之不去”。如果不是,那就是一般的友誼,如果已達到這種程度,那八九不離十是戀愛了。在北京市二十中高二年級學生的《性與性行為》課堂上,魯愛茹老師讓兩名學生虛擬出了一個“戀愛”環境,女生對男生要求她晚上去他家中陪伴大聲說“不”。這是一個易被學生接受的同伴教育過程,能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

那個少女不懷春,那個少男不鍾情。發育成熟是一個近十年的過程,在這漫長的十年,對青少年多一點寬容,多一些正向地理解,多一份人性地尊重。保護他們脆弱的自尊心、榮譽感、自信心和羞愧感,是成年人不可推脫的責任。他們的自我意識如同溫室裡的幼苗,需要精心呵護和加倍愛護。即使是老師也不能斷言早戀,把某些學生打入班級的另冊。而應從學生的角度保護他們的隱私,理智而心平氣和地單獨談心,長期耐心地希望和等待。

斷言“早戀”,不是對人類天性的肯定,而是一種譴責,是成年人在保護青少年的名義下,強造出來的暴力語言,詆毀了少年的人格尊嚴。斯賓塞說:“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這就是真理。對兒童沒有同情,他們就變得沒有同情,而以應有的友情對等他們就是培養他們友情的手段。”

(實習編輯:李欣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caixu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