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青少年性生理髮育較10年前提前約“1歲”,“第一次約會”年齡下降為14.51歲,近半數與異性有身體接觸,但他們性知識最主要的來源是大眾傳媒,仍以“自學”為主———

過節,熱鬧的是學生,敏感的是老師和家長。 “我孩子收到同學送的賀卡,上面有一顆紅色的愛心!”“神經過敏”的父母們這些天忙著將“情報”直接遞送到老師那裡,分析、推理、論證;而孩子們說,大人們的擔憂都不在“點”上。

 這一代孩子早熟起來

“現在,學校裡每天有男女生背著書包手牽手進校門的!”一位市重點高中的老師驚嘆地告訴記者,“這在5年前是不可想像的。可如今,學生就這麼做起來,老師沒有思想準備,很被動。”

不管有無準備,這一代孩子不可避免地早熟起來。從世界範圍看,氾濫的營養保健品和媒體的性信息使青少年性生理和性心理發育總體前傾,而這種趨勢在我國表現得更加顯著。

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最新調查顯示,目前孩子性生理髮育較10年前提早了“近1歲”。其中,男生首次遺精的年齡從10年前的14.43歲下降到13.85歲,女生初潮的年齡則從10年前的13.38歲下降到12.54歲。青少年“最初關心性方面的事情”的年齡也從10年前的14.71歲下降至目前的14.01歲。

身體在一夜之間發生變化,帶來的是內心深處激烈的衝撞,開始關注自身性徵的青少年有許多需要求解的“問號”。

 青少年性知識教育滯後

 舊話重提,學生性教育滯後是教育界公認的現實。因為面對眼下這批“日長夜大”的孩子,性教育更顯得捉襟見肘。

 一項城市11至17歲青少年青春期性教育的調查更讓人深思:77.37%的男青少年在自己首次遺精時沒有向任何人請教,33.58%的女青少年明確表示對自己的初潮感到驚恐。青少年在回答“嬰兒由哪裡出生”時,將近一半的人表示“不知道”或作了錯誤選擇。

“和孩子怎麼說這種事?”這是記者在採訪中,聽家長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沒有平等、開放、對話的心態,使得這些原本最具親和力的性教育實施者,往往避重就輕,甚至“胡言亂語”。他們非常贊同對青少年開展健康的性教育,卻迴避教育者的角色,認為最好由教育部門承擔。

 學校性教育同樣不容樂觀。 “課上講的我們早就知道,不懂的又不教。”在學生眼裡,生理衛生課“猶抱琵琶半遮面”,讓人不“解渴”。

“學校性教育主要停留在人體衛生、心理健康層面,”永明中學校長俞偉慧坦言,兩性交往仍是不敢涉獵的“禁區”。很多老師顧慮,一講明反而點“醒”了他們。

實際情況是,不管你講不講,青少年性意識覺醒是必然的。師長們欲言又止,孩子們只能“自學成才”。調查顯示,青少年獲取性知識最主要的來源是書刊、雜誌、影視作品等大眾傳媒,比例高達60%多,更有4.38%的人從黃色書報中獲得相關知識。值得注意的是,將近一成的男青少年表示對自己性意識、性行為影響最大的是電腦網絡。

“'放牧'式的性教育是危險的。”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肖建國說,青少年辨別能力、抵禦能力弱,沒有正確指導,極易走上性罪錯的道路。他曾代理過一起特殊的強姦案,一名15歲的男孩和一名13歲的女孩發生了性關係。男孩交出一本名叫《性愛》的書,說班裡同學們傳著看,心理好奇。在看守所裡,男孩懊惱而無助地問:“我能不能告那家出版社?”

 孩子的世界,讓你看不懂

 性教育還在上演“蜻蜓點水”。學生們正以自己摸索來的一套方式彼此交往著。

“我真不懂,現在的孩子腦子裡究竟想些什麼。”陳女士的兒子念初一,轉學到新班級。 “第一天,我陪兒子一起進教室,老師剛介紹完,就听見底下的小女生們議論紛紛'好帥啊',聲音還特別響!”

 叫人看不懂的“鏡頭”有很多。留心一下,你時常能在麥當勞裡看到一對男女生甜蜜地同啜一杯可樂;放學路上,背書包的他帶著背書包的她,把車蹬得飛快;有時,延中綠地的石凳上兩個穿校服的影子相依相偎……調查表明,有近30%的青少年表示有“親密的非戀人異性朋友”,這一比例比10年前上升了18個百分點,而“第一次約會”的年齡下降為14.51歲。中學生中與異性身體有接觸的青少年比例明顯增多(男生51.27%,女生39.28%),接觸的程度也都有所加深。在已接觸過異性身體的青少年中,約78%的人停留在牽手,17%左右的青少年已擁抱過異性,其餘的則進入了親吻、愛撫層面,甚至發生過性關係。

“這些數字的變化,客觀上來說是正常的。但需要深思的是,數字背後的世界可能落在了師長們的視線之外,成了缺乏有效引導的'真空地帶'。”社科院青少所所長楊雄認為,要在開放環境中進行開放的青春期性教育,家庭、學校、社會是三根支柱,“坦誠”是根基。楊雄提出,不能指望一堂課就能使人終身免疫,相反性教育是伴隨一生的。

(實習編輯:李欣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caixu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